首页 > 代办处新闻
English
驻立陶宛大使申知非在立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大路在脚下、商机在手中》
2020-07-16 15:13

  2020年7月16日,驻立陶宛大使申知非在立主流媒体《立陶宛晨报》、《观察者报》发表题为《大路在脚下、商机在手中》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近日,我应邀赴立铁维尔纽斯多式联运站及邮政分拣处理中心考察中欧班列邮政号专列运营情况,实地感受中国—立陶宛中欧班列“中国邮政号”开通所带来的中立合作新成果。多式联运站里,集装箱桥吊正有序作业,货车来回穿梭。来自中国的集装箱越来越多,“中远海运”、“中国海运”等字样随处可见。储运仓库内,来自中国的邮包堆积成山,经分拣后将转运往欧洲各国。据介绍,为适应业务规模的成倍增长,立陶宛邮政投资新建大型现代化邮件分拣处理中心,一条新的全自动分拣线即将于8月投入使用,立铁亦准备随时开通考纳斯多式联运站作为第二个中欧班列中国邮政号专列终点站。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仍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人民福祉以及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全球经济阴云笼罩,战胜疫情、复苏经济是各国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作为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我们更加需要摈弃无谓的猜忌,坚持多边主义,走团结合作之路,促进货物和服务跨境流动,加强医疗物资保障和公共卫生合作,重振全球经济信心。

  中欧班列在疫情期间的“逆行出征”和亮眼成绩正是开放合作、守望相助的生动体现,也是立陶宛打造欧亚物流中心计划、欧洲的欧亚互联互通战略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高度契合和有效对接。今年1-5月,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和发货量同比上升28%和32%,累计运送防疫物资达12524吨,搭建各国携手抗击疫情的“生命通道”和“命运纽带”,有力保障国际供应链的稳定畅通。立陶宛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在中欧互联互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19年,共有117班中欧班列经停立陶宛。今年5月,共有33班中欧班列经停立陶宛,显著高于去年同期的7个班次。在中欧空运、海运物流均受阻的情况下,4月以来重庆、义乌和东莞至维尔纽斯的三条中国邮政号专列路线陆续开通,进入立陶宛的中欧班列数量成倍增长,二季度已有17趟班列、782个集装箱抵立。由此,立陶宛作为中国货物入欧门户和中欧陆运中转枢纽的地位日益凸显和巩固,并有望形成邮包分拣转运、仓储物流和周边服务业产业集群,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推动立陶宛经济增长。

  加速互联互通和交通合作是中立推进务实合作的缩影和先行者。近年来,中立多领域交流合作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立陶宛各界人士对开拓中国市场、深化对华合作满怀期待。的确,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消费市场,中国已率先稳定和恢复国内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修复力,并将继续大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今年以来,《外商投资法》正式落地实施,进一步开放市场、主动扩大进口、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平等待遇,出台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在中西部增设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释放繁荣世界的中国红利,提供惠及世界的中国商机。在疫情冲击严重的一季度,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仍高达336亿美元。疫情不会合上中国开放的大门,恰恰相反,中国正在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

  我注意到,立陶宛政府公布了“未来经济DNA”经济刺激计划,将重点推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创新与研究、经济基础设施等领域发展,着眼经济恢复与转型,与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中立在有关领域各有所长、优势互补,推进合作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我们应抓住此次疫情带来的各种新业态、新模式,用好“17+1”合作机制,加强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子商务、金融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智慧城市等数字经济,以及循环经济等领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我们可携手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和完善绿色价值链,联合打造绿色国际公共产品,共同探索符合各自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共同创建“绿色丝绸之路”。我们可积极探索搭建创新孵化、文化、科技、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新项目发现与合作、共性与前沿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落地、新产业孵化培育、人才聚合与培养,构建“创新丝绸之路”。

  疫情深刻改变了世界,但阻挡不了全球化和开放合作的大势。中立、中欧同为多边主义、自由贸易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多于分歧。在“危”与“机”并存、“变”与“新”交织的后疫情时代,我期待中立不断扩大双向开放,将合作蛋糕不断做大、做实、做出新意,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立陶宛共和国代办处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3829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2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