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办处新闻
English
驻立陶宛大使申知非在立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是可期待的》
2021-04-22 14:19

   2021年4月22日,驻立陶宛大使申知非在立主流媒体《立陶宛晨报》发表题为《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是可期待的》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当今世界的一大特点是充满不确定性,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不断造成许多国家政局的动荡、经济的低迷、贸易的阻滞、民生的凋敝,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阵痛之中,不可预测的危机与风险影响着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处在这一变局中的中国则展现了一幅不同的画面,其发展的前景是可期待的,未来的预期是可确定的。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发展史,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成就,不断证明一个鲜活的事实,那就是中国一旦走上了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执行了切合实际的发展政策,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双手和艰辛的努力,一定能够实现各项预期发展目标。即使在受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和外部环境压力十分严峻的2020年,中国政府及时果断采取有效宏观政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实现了全年经济正增长的目标,同时也实现了货物贸易的正增长,为低迷的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带来了动力与希望。

  过去的五年中,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各项预定目标,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特别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长期困扰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关减贫目标。14亿中国人民已经整体进入了小康社会。

  2021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未来5年,中国将进入发展新阶段,确定了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构想,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作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中国将为各国创造更多需求。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生产总值已超1万美元,拥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是全球最大和最具潜力的市场。2021年,中国经济预计实现6%以上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6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中国经济2021年、2022年分别增长8.4%和5.6%。5年后,中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城乡收入差距将持续缩小。未来10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将由目前的4亿增至8-9亿,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这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大的市场机遇、合作机遇,更好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中国致力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国是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是世界上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2020年,中国新版外商投资法启动实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减至33项,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中国与东盟和其他亚太地区15个主要国家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展现了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的坚定决心。未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继续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2021年第一季度,中欧班列往返经停立陶宛共计运送货物25503标箱,比2020年同期增长近13倍,接近2020年全年运量的一半。这是中国扩大开放、中欧经贸合作不可逆转的生动例证。

  中国将持续推动创新经济、绿色经济发展,拓展新兴领域国际合作。过去5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二,在全球创新能力排名中升至第14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未来5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将年均增长7%以上,创新驱动战略将引领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最大投资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居世界第一。2020年,中国宣布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为此,中国将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促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研发应用,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促进国际绿色产业合作。

  中国政府和人民清醒地知道,我们的现代化进程绝不会一帆风顺。狭隘的民粹主义和愚蠢的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模式正在毒化着正常的国际关系。一些不愿看到中国强大和发展的势力对中国不断进行政治上的诋毁、舆论上的抹黑、经济上的遏制、科技上的打压。但是,中国人民不信邪,不会向任何困难与挑战屈服,对中国的发展光明前景始终充满信心。中国愿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努力排除各种干扰,与世界各国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践行多边主义,增进交流对话,开拓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共同坚守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共同坚持团结进步的人间正道,共同把握开放合作的正确方向,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确定性和正能量。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立陶宛共和国代办处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3829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2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