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English
大河之旅
2005-07-11 00:00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第二次领导人会议闭幕后,外交部新闻司和云南省外办共同组织外国记者赴西双版纳采访,考察GMS机制对我云南省与中南半岛交通、经贸交流的促进作用,目睹西南边陲对外开放的情况。来自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日本NHK、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南华早报》等20家媒体的29名记者参加了此次采访。借此良机,记者们也亲身领略了云南独特的边境风光和民族情调。

  一、 澜沧江-湄公河,一江连六国,沟通无极限。

从景洪港登船

  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流经我国西藏东部和云南西部,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南腊河口出境后始称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5国注入南中国海,全长4880公里,有“东方多瑙河”之誉。从景洪港上船,顺江而下,一路上水流湍急,辅以轮船的轰鸣声,声势雄壮,突显出这条国际航运水道的勃勃生机。外国记者个个兴致盎然,纷纷拍摄沿途的秀丽风光,一些文字记者现场采访起陪同上船的云南省海事局副局长秦宗模,提出了很多有关澜沧江开发和航道治理的问题。自2000年中国、老挝、缅甸、泰国签署《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定》以来,该航道上四国互为开放的重要通商码头已达13个,100多艘中国货船常年来往于其间。

关累码头

澜沧江风光

  两个多小时的航程很快过去,在一片喧嚣声中,“中国关累港”五个大字赫然入目。不知不觉间船已来到澜沧江中国境内最后一个港口,继续顺江而下,距中老缅三国的244号界碑只有20公里,在此横渡澜沧江,码头的对面就是缅甸。我们抵达时,正逢一艘泰国货船抵达码头,记者们反应迅速,扛起机子奔上前去拍摄搬运工上船卸货的镜头。货仓内堆的是从泰国进口的一箱箱桂圆干,这些货物在这里入境比起走海路,可缩短航程3000公里。2004年,关累港进出口货物已达5.9万吨,进出口贸易额达4.3亿元,澜沧江-湄公河成为沟通四国航运的一条名符其实的经贸之河。

中国关累港

记者采访云南省海事局副局长秦宗模

  二、磨憨口岸,经贸交流的桥头堡。

  从关累港上岸,驱车三个多小时来到勐腊县,休息一晚后第二天一早来到云南省最南端,地处云南省和中南半岛枢纽部位的磨憨口岸。这是我国通往老挝唯一的国家级陆路一级口岸及通往东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也是全国第29个享有落地签证权的口岸。磨憨边境贸易区管理委员会的安主任介绍说,2004年该口岸进出口贸易总额6.47亿元,占全州对外贸易总额的34.1%。就在记者驻足观看的十几分钟内,在此过关的货车一辆接着一辆,显现了口岸的繁忙。

磨憨口岸

中老边界界碑

  一些外国记者已开始四处拍摄起来。单从外观上看,丝毫看不出边境口岸与国内某个市镇上的一条普通街道有什么区别,唯有道路两边的边防联检站、威然站立的边防武警和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显示了这条道路的不寻常之处。此时,正逢一泰国自驾车旅游团停车接受边防检查并办理通关手续,他们计划在中国旅游后赴俄罗斯。预计到2007年《GMS便利客货跨境运输协定》所有附件和议定书全面实施以后,像这样的跨境交通行为将更为便捷。磨憨口岸的进一步繁荣指日可待,将成为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桥头堡。

  从磨憨口岸边防哨卡再往前一公里,就到了中老界碑。界碑两面分别用中老文字标着各自的国名。车到了此处不能再向前开了,前方一公里处就是老挝的磨丁口岸。站在这块界碑边不由令人感慨万千。云南省国境线延绵4000多公里,边境线上地理人文形势复杂,GMS合作机制则将这种错踪复杂的边境形势定之以共赢、互利、发展的基调,倡导务实合作,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

  三、橄榄坝,风情浓郁的傣族村寨。

  从磨憨口岸上路后,崎岖的山路弯折不断,这一程整整走了4个多小时,即便是坐在宽敞舒适的大巴车里仍有一些人觉得不适。终于到了橄榄坝——澜沧江畔的傣族村寨。一下车,就听到一阵悠扬傣乐,寨门口商铺林立,售卖着当地特产,往里走,一座座傣式木楼风光迤逦,傣家人对外国记者的拍照要求来者不拒。当地人说,过去他们害怕拍照,认为会摄走他们的魂魄。现在与客人拍照已成为旅游项目之一。

橄榄坝采风

  外国记者对民族风情总是怀着浓厚的兴趣。一些摄影记者围着正在织布的傣族妇女拍个不停。这正应了一句老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实这样的傣寨散落在西双版纳的角角落落,橄榄坝是一个集中的缩影。寨内配有各种旅游设施和项目。比如傣家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在这里天天可以举行,让从世界各地赶来的游客随时饱览这一古老的文化仪式。

西双版纳州记者会一

西双版纳州记者会二

  据西双版纳州副州长刀林荫介绍,该州拥有地球北回归线附近保存最为完好的热带雨林,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宝库。从社会环境上看,西双版纳又是一个以傣族为主的多民族和睦大家庭,水陆空交通优势明显,GMS合作机制启动以来,更是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是一块充满商机的待开发热土。相信不久的将来,这块美丽神秘的古老土地将迎来社会经济的繁荣,扬起现代化开发的风帆。

  悠扬的傣乐,曼妙的少女,艳丽的服饰,高耸的木寨,硕大的棕榈,蔚蓝的天空,这些以往仅能在电视中看到的充满西南情调的风光美景着实令人沉醉。其实,这才是人们心中的西双版纳,它是对全版纳乡村傣寨的升华和提炼,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文化符号,向全世界散发着独有的魅力。

  四、昆明强制戒毒所,拯救人性。

戒毒所所长范乃建介绍情况

业余生活一瞥

  禁毒问题是每一个采访云南的外国记者所关心的主题。此次采访同样安排记者参观昆明市强制戒毒所。这座座落在昆明市郊的戒毒中心给我的印象似乎和事先的想象比较一致-—看到最多的是吸毒人员的文体课业活动,而不是医疗设施。众所周知,生理上戒毒并不难,最难的是使吸毒人员从心理上摆脱对毒品的依赖,重新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吸毒人员精神风貌良好,以中队为单位,或进行操练,或观看教育片,或展开体育竞赛,或从事手工劳动。只有大楼内病床上躺着少数几个刚入所的戒毒者,护士正在精心照料他们。

  随行的戒毒所所长范乃建认为,全面收戒吸毒人员是禁毒工作的主要思路之一。所以昆明强制戒毒所实行强制和自愿戒毒相结合的原则,发现一个收戒一个。他们每一个人每月交纳400元各种费用,但其中70%的人员因经济困难交不出这笔钱。这70%也就由政府财政支出了。为了弥补收支不平衡,戒毒所将后山3000亩山地利用起来,组织吸毒人员种菜养鸡,自给自足解决伙食问题。我们在后山看到了一片整治规划良好的园子,里面还有饲养的梅花鹿和鸵鸟。看到这些,我不禁深深体会到当地政府在禁毒问题上的投入和付出。

  范乃建所长还告诉我们,对吸毒人员采取的是人性化管理,对于恢复情况良好的人员会给予周末假期,周一归队后进行尿检,根据检查结果安排以后的假期,目的是让他们自觉抵制毒品的诱惑;有的吸毒人员早已戒除毒瘾,但自愿留在所里,所里就会安排一定的工作,每月给予相应的报酬。听了这些后我想,戒毒从深刻意义上讲,实际上是从毒品的魔爪中拯救人性的过程。

  从戒毒所出来后,采访活动宣告结束。二天半来,记者团辗转1200公里,领略了湄公河-澜沧江沿岸的风土人情和良好的经贸发展前景。这条大河,就像连通六国的血脉。相信三五年内,大河流域,繁荣与发展将方兴未艾。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立陶宛共和国代办处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3829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2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