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总数和密度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区。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西藏自治区总人口为219.6万人(比1950年净增119.6万人),人口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2人。1994年底,西藏自治区共有人口232万,其中藏族人口223.6万,占总人口的96.4%;汉族人口6.6万,占2.8%;其它少数民族人口1.8万,占0.8%。
人口的增长
1970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2-1990年,全区藏族人口增长30.98万人,自然增长率为17.34,高于同期全国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2.64个千分点。近10年间,西藏自治区人口每年平均增加3.8万人。人口的健康水平也提高很快,平均预期寿命已由和平解放前的36岁提高到目前的65岁。
从七十年代开始,中国普遍实行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但在西藏,自治区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了特殊政策,只对在藏工作的汉族干部、职工实行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对藏族干部、职工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从1984年起,西藏自治区政府在藏族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中提倡计划生育,鼓励一对夫妇有间隔地生育两个孩子,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2%;在实行计划生育的过程中,坚持自原的原则,反对和禁止任何形式的强制性堕胎。对占全区总人口88%的农牧民未实行计划生育,只在他们中间进行科学的节育方法的教育,宣传合理安排生育、优生优育,以保障母亲、婴儿健康和提高人口素质;对自愿要求实施节育措施的农牧民群众,政府卫生部门提供安全、可靠的健康服务。
目前,西藏自治区人口的年出生率在23以上,自然增长率在15以上。西藏自治区政府为控制人口总数而确定的自然增长率为16。
民族构成
西藏自治区是全国藏族居民最集中的地区,占全国藏族人口的45%。除藏族外,西藏自治区还居住有门巴族、珞巴族、汉族、回族等民族以及■人、夏尔巴人等。
藏族是西藏的主要居民。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区。藏族以农牧业为主,城市居民多从事手工业、工业和商业。藏族人信仰藏传佛教,热情开朗,能歌善舞。藏族歌曲悦耳动听,唱时伴有各种舞蹈。藏族的衣着,上身穿绸、布长袖短衫,男子外着宽肥的长袍,女子着无袖长袍,腰间系带;已婚女子多在腰间系一条图案似彩虹的围裙。男女都蓄辫,喜戴首饰;在不同地区,服饰装束上有差异。主食以糌粑(用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成面粉)为主,喜喝酥油茶、奶茶和青稞酒,爱吃牛羊肉,但不食奇蹄类兽肉。古代居住在西藏高原的人曾实行土葬,现在的藏族人盛行天葬、火葬和水葬。
门巴族是居住在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南部的门隅地区,有一部分散居在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门语支,方言复杂,无文字。门巴族人多通晓藏语,通用藏文。门巴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林业、狩猎和手工业。门巴族男女均穿红色氆氇长袍,头戴褐顶桔黄边、前部留有缺口的小帽或黑粗毛毡帽;妇女戴手镯、耳环等装饰品,男子腰间挂砍刀。男女均嗜好喝酒和吸鼻烟。食物以大米、玉米、荞麦、鸡爪谷为主。门巴族人大多信仰藏传佛教,在一些地方也信仰原始巫教。多水葬,也习土葬、天葬和火葬。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珞瑜地区,其余散居在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一带。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文字,基本上是使用藏文。珞巴族主要经营农业,尚竹编。男子一般喜穿羊毛织的长到腹部的坎肩,帽子系用熊皮或藤条制成的带沿圆盔;女子穿圆领窄袖短衫,下身为略过膝部的紧筒裙,小腿扎整片裹腿。主食以玉米和鸡爪谷为主,也吃大米和荞麦。
现在居住在西藏的回族人口,多数是清代从甘肃、陕西、青海、四川、云南等地迁来的回族后裔,少数来自中亚一带。主要分布在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城镇;多数从事商业、手工业及屠宰业。使用藏文,也使用汉文;宗教上使用乌尔都文和阿拉伯文。信仰伊斯兰教,在拉萨等地建有清真寺。
■人主要分布在林芝地区察隅县。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以刻木、结绳、摆木棍(或树枝)记事。■人信鬼不信神。住木结构二层阁楼,上层住人,下层饲养家畜、家禽。妇女一般戴一对银质长耳鼓,头戴护额,颈挂串珠或银饰,穿丝裙,赤足;男子头盘黑帕,戴银耳环。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人多居住深山老林,刀耕火种,以采集和狩猎维持生活;后来,在政府帮助下就近迁往河谷台地居住。
夏尔巴人主要居住在樟木口岸附近的立新乡和定结县陈塘一带。夏尔巴人中划分成四个种姓,同种姓的人不能通婚。信仰佛教。住两层的木结构阁楼。男女皆穿用白毛线织成的镶黑边的短袖外套。夏尔巴人的歌舞曲调悠扬而文雅,与尼泊尔、巴基斯坦的某些民间舞蹈有相似之处。 比较多的汉族人口移居西藏地区发生在清代(1644-1911年),他们中的一部分已为藏族同化。现在居住在西藏的汉族人,大多是来自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技术人员、工人、教师、卫生医护人员和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