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代办处新闻
English
驻立陶宛大使申知非就新冠疫情防控合作接受《立陶宛晨报》书面采访
2020-04-02 16:02

  4月2日,《立陶宛晨报》刊出申知非大使就新冠疫情防控合作书面采访,全文如下:

  记者: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国家,也是第一个证明人类可以战胜疫情的国家。中国现在是唯一一个能与世界分享成功经验和启示的国家。

  请问中国是如何调动全部国家资源与体系,包括医疗卫生系统、财政资源、社会和法治体系、交通运输体系等用于抗击疫情的?

  申大使:新冠肺炎病毒传染力极强,传播途径复杂,治疗消耗资源多、周期长,防控疫情难度极大。正如世卫组织所指出的,只有采取“集体的、协同的、全面的、政府所有部门共同参与的 ”应对方式,才能遏制疫情。

  疫情发生后,习近平主席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成立了以李克强总理为组长的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中国卫健委牵头成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成员单位共32个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并指导各地抗击疫情。

  1月下旬,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各地应急预案,中国各省区市迅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实行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实现联防联控全覆盖和无缝链接,保障基本物资供应和通讯畅通,维护社会秩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由于湖北的医疗需求大大超出了当地医疗资源最高负荷,全国各地和军方共选派330多支医疗队、超过4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各市,其中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科、循环内科的专业人员达到16000多人。近日,各地医疗队完成任务后陆续返回,且无一人感染。

  为保障疫情防控,各级财政已安排专项资金超过1210亿元人民币(约合153亿欧元)。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加强重点物资供应、强化医务人员激励、实行鼓励社会捐赠的税收优惠、建立政府采购“绿色通道”等。

  为保障物资供应,政府第一时间紧急安排中央医药储备迅速向武汉调送口罩、防护服等重点物资,协调多省市集中本地医用物资,全力驰援武汉。建立医疗资源按日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实施国家统一管理调度。加足马力,保障紧缺物资产能。各地开辟1.1万道高速公路绿色通道。海关、铁路、民航、邮政,24小时对接全国各地应急物资的运输需求。

  中国政府坚持信息公开透明、统一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客观向社会通报疫情、回应公众疑虑和谣言。社区志愿者踊跃争先,或代购代送物资,或协助社区进行电话排查、入户走访、疫情监测、防控知识宣传,或从事生活保障、心理慰藉等服务,用自己的方式为抗疫做出贡献。

  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证明,只有万众一心、全员参与、机制顺畅、协调有力,才能打赢疫情防控的总体战。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对各行各业形成了冲击,现在能否评估哪些行业遭受影响最为严重?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减轻和克服危机带来的影响,特别是遭受损失最严重的行业。

  申大使: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中国宏观经济,乃至各行各业都造成了影响。据最新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约-6%。由于疫情高发期间人员流动受到严格限制,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消费类为主的服务业领域,如餐饮、娱乐、旅游、物流等。受影响主体主要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同时,就业问题也正在显现。

  中国政府采取的主要举措包括:

  (1) 出台系列财政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节。安排疫情防控专项资金、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和再贷款再贴现等定向工具、实施减税降费,财政货币政策所涉金额约合3200亿欧元。下阶段,中国政府还将通过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稳定出口等一系列宏观政策,实现稳增长的目标。

  (2) 根据疫情分区分级推进复工复产,使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转动起来,保持产业链总体稳定。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帮扶力度,实行减税降费、定向降准和稳岗补贴等各项政策,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3)加快恢复和稳定就业。最大限度用好减税降费、金融支持、援企稳岗等政策,努力把疫情对就业的影响降到最低。重点抓两大重点群体——近900万高校毕业生和近3亿农民工的就业工作。大力支持“互联网+”、平台经济等发展,为就业创业、灵活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实现稳就业的目标。

  记者:在危机中有哪些行业实现了逆势增长?

  申大使:在本次疫情防控中,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政务等科技手段作用发挥效果显著,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撑与保障。虽然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了比较大的冲击,但一些行业企业特别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出现了逆势成长,呈现出不少亮点,比如网购快递、生鲜电商、在线教育、远程问诊、远程办公等新兴服务需求快速扩张。

  互联网科技企业阿里巴巴的钉钉、腾讯的企业微信和腾讯会议、字节跳动的飞书、华为的WeLink等办公软件,主打“不出门”办公、教育、会议、培训、医疗、会议、培训等应用场景,在疫情防控期间新增大量用户。

  疫情防控期间,“宅经济”迅速发展,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了5个百分点,信息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了3.8%,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产量分别增长了119.7%、45.1%。

  疫情的防控还催生了“无接触配送”、“无人经济”。多家企业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改变此前“手传手”的送餐模式,避免面对面接触,降低风险,保障用户和送餐人在送餐环节的安全。短时间内,“无接触配送”就已经被广泛认可,成为用户“喜闻乐见”的配送方式,有望继续蓬勃发展。

  记者:中国的教育系统在隔离封闭期间遇到了哪些挑战?国家是如何保证教学不中断的?

  申大使:疫情爆发阶段正值中国学校寒假,教育部决定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但“停课不停学”。

  为支持帮助学生学习,教育部整合国家、有关省市和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在延期开学期间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电视空中课堂,免费提供有关学习资源,并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4频道推送有关课程和资源,覆盖全国偏远农村有线电视未通达地区。针对高校学生,教育部组织了22个在线课程平台,制定了多样化在线教学解决方案,开放在线课程2.4万余门,供高校师生选择使用。

  阿里钉钉、腾讯课堂等互联网企业为学校和线下教育机构提供直播服务或搭建互动平台,商业教育机构也纷纷免费开放学习教育资源,迅速吸引众多用户。

  记者:中国和立陶宛能从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哪些启示?

  申大使:面对此次疫情,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公共卫生事业和应急管理都暴露出一些短板,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也存在明显“赤字”,也更加凸显各国健全自身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全人类应该从此次全球疫情中得到许多宝贵启示:

  (1)科学防治、措施果断。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传染病防控办法。要做到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同时科学精准有效地做好重点人群防控管理,争取在疫情发展初期遏制住蔓延势头。疫情加速蔓延后果断采取封闭式管理和集中隔离、治疗等措施。

  (2)客观公正、开放包容。病毒没有国界,是人类的共同敌人。个别国家的政客落井下石、借机渔利,将病毒标签化、将国家污名化,甚至煽动种族歧视和仇恨,不仅不利于国际社会有效开展防疫合作,也不利于各国集中精力处理好本国的疫情。事实证明,早期对中国疫情隔岸观火甚至幸灾乐祸、急于脱钩切割的国家和地区,并没能独善其身,同样也面临着疫情肆虐的严峻考验和挑战。相反,疫情发生后,立陶宛政府和各界纷纷对中国抗击疫情表达同情和慰问,没有禁止中国公民入境。1-2月,数百名中国公民陆续返回立陶宛工作、学习,他们在出发前密切检测身体状况并保证健康、抵达后自觉隔离14天,没有给立陶宛带入一例感染。如今他们正与立陶宛人民一道共克时艰。

  (3)以人为本、全民参与。战胜疫情的根本是“人”,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同时,全民的自觉参与和主动行动是有效防控的重要手段。疫情爆发正值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农历新年前夕,人员流动集中,武汉“封城”更是危急关头的艰难决策。在“不出门、少出门”的号召下,一切庆祝活动戛然而止。“宅”是防控疫情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是民众支持和参与疫情防控最得力、最重要的举措,反映出自我约束、自我牺牲、对他人和社会高度负责的公民精神和国民素质。

  (4)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各国应加强团结协作,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近日举行的G20视频峰会上所指出的,“各方应在世卫组织支持下,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调、行动配合,共同合作加快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科研攻关,推动完善全球卫生治理。探讨建立区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稳市场、保增长、保民生,确保全球供应链开放、稳定、安全。”中方已经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向所有国家开放,还将加大向国际市场供应原料药、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资等产品,愿同各国就疫情防控密切交流合作,并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中国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也将提振世界各国的信心,带动世界经济在疫情后尽快实现恢复和增长。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立陶宛共和国代办处 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3829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2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