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立陶宛大使申知非在立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战胜疫情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 |
2020-03-24 21:46 |
2020年3月24日,驻立陶宛大使申知非在立主流媒体《立陶宛晨报》、《观察者报》发表题为《战胜疫情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我工作生活在立陶宛,和大家一样,每天都在关注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情况,特别是欧洲成为疫情重灾区、多国疫情迅速蔓延,确诊病例大幅增长。每天疫情发展的数字统计牵动着我和所有中国人民的心。 疫情无国界,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作为最先遭遇疫情袭击的国家,中国对各国目前遭遇的疫情和困难感同身受。借此机会,我愿就以下问题与读者分享我的看法,回答大家的普遍关切。中国目前的疫情如何?中国能为立陶宛、为欧洲、为世界抗击疫情做什么?国际社会能从疫情中得到哪些启示?中国经济前景如何? 一、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 自1月下旬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仅用了50多天时间将疫情基本控制住,连续2天本土零感染,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 这一成绩背后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战、齐心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新冠病毒潜伏时间长、潜伏期有强传染力、传播途径复杂,导致防控工作异常困难,这也是近百年来中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习近平主席坚强领导和亲自指挥下,中国政府迅速作出部署,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建立举国防控体系。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时间赛跑,同病魔抗争,开展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武汉“封城”管控,千万市民自觉禁足在家隔离数月;全国各地4万多名医护人员千里驰援湖北,夜以继日抢救病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的举国体制优势得到充分显现。在这场没有硝烟战场的最前线,中国坚决扛起了保卫本国人民和各国人民健康安全的重任,坚决守住了阻遏疫情蔓延的第一道防线,为世界各国应对疫情争取了时间和空间,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奉献和牺牲。 二、中国愿与各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病毒的蔓延不分国界,病毒的防治不分国别。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中国正积极同包括立陶宛在内的各国分享防控、诊疗等方面的经验,向有需要的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向世卫组织捐款,向欧盟、非盟等几十个地区组织和国家提供医疗物资援助。中方还将开放医疗物资出口渠道,发挥产能优势,协助缓解有关国家的采购缺口。除中央政府层面外,中国地方政府、企业、民间机构也行动起来,积极向有关国家提供捐赠。在立陶宛,我们高兴地看到,首批由企业捐赠的医疗物资已运抵。我鼓励并相信有更多来自中国的支持,为立陶宛抗疫斗争贡献力量。 中国绝无意将自己的抗疫模式在欧洲和世界“复制”,但愿意积极分享有益经验、共享资源、协调政策,与各国同舟共济、相互支持,直至在全球范围内赢得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抗击疫情带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和近年来连续出现的埃博拉、甲型H1N1病毒等公共卫生事件一再表明:在全球化时代,面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挑战,各国命运相连、休戚相关。世界不是一座孤岛,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单边主义、极度自私、隔岸观火、消极应对最终损害的注定是本国乃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面对疫情的肆虐,我们更加深切感受到人类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和历史潮流,是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正确路径。个别国家的政客落井下石、借机渔利,将病毒标签化,甚至煽动种族歧视和仇恨,是与国际社会共同抗击疫情的期待和努力背道而驰,更丧失了人类文明底线,应该予以坚决抵制。 面对此次疫情暴露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短板,中国愿以携手抗击疫情为契机,加强国际协调合作,提升公共卫生问题在国际议程中的位置,推进健康领域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积极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和“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同呵护人类赖以居住的星球,共同建设荣损与共的地球村。 四、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会改变,将发挥世界经济“稳定器”作用 中国经济最先遭受了疫情的冲击,但这是暂时性、阶段性的。中国拥有雄厚的物资技术基础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经济韧性强劲、活力充沛,不会因疫情而发生逆转,长期向好的趋势也不会改变。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国短时间内各种应急物资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充分体现出了中国经济具有的强大供给能力、适应能力和修复能力;一些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出现了逆势成长。随着中国企业复工复产和系列应急政策的落地,中国企业活力和市场潜力将进一步激发,生产投资和消费潜力将重新释放,中国经济运行必将回归常态,必将为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增长做出贡献。 借此机会,我谨向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立陶宛医护人员致敬。相信在立陶宛政府的有力领导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立陶宛人民能够早日战胜疫情,更期待着世界各国不断增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共同维护人类健康福祉。 |